Requiem

安魂曲

 

彌撒曲(Mass) 本來是天主教崇拜儀式用的音樂,大致分為四種,即:普通彌撒,婚禮彌撒,安魂曲和、加冕大典彌撒。樂隊和人聲的套曲形式,歌詞多用拉丁文。因為大型,篇幅 長,難度高,現在已經較少在教堂崇拜中演唱,而是在音樂會上表演了。安魂曲(Requiem)是用于悼亡追思的。

 

到了現代,音樂家們也不乏以安魂曲的體 裁,來表現莊嚴肅穆的悼念,甚至不用拉丁文,內容也隨作曲家的意念而多變。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 1833-1897),用德文歌詞寫了一首安魂曲,成為首創其它語言的安魂曲,這部作品因而被稱為《德意志安魂曲》。

   

被譽為歌劇之王的威爾第(Giuseppe Verdi 1813-1901),作了最戲劇化,最天翻地覆的安魂曲。全曲分七個樂章。第一樂章“安息和憐憫經”

(Requiem & Kyrie) ,“安息吧,安息......”合唱像一陣微風吹起,似有還無,慢慢加強再靜靜結束,屛息靜氣的為形成和第二樂章的強烈對比。

   

第 二樂章“末日經”(Dies Irae) 石破天驚般的爆發,驚慄震顫,陰森恐怖。地獄之門大開,靈魂們齊聲吶喊。這一樂章是作者最偏重的部分,包括九段樂段,獨唱,三重唱,四重唱和合唱,最富戲 劇性。之後的幾個樂章,分別用賦格曲,無伴奏獨唱和重唱來表現,最後重復第一樂章作為結束,令人拂之不去那傷感。

 

Verdi - Requiem: Dies Irae

威爾第的安魂曲《末日經》

 

法國作曲家佛瑞(Gabriel Fauré 1845—1924),為紀念父親病逝,寫了一首《安魂曲》。全曲完成之際,母親也撒手塵寰。這首《安魂曲》充滿了了佛瑞對失去至親的悼念。清麗澄澈,哀 而不傷。跟威爾第的截然不同,佛瑞的《安魂曲》是天國臨近,普天頌贊,聖潔安詳。

   

佛瑞的《安魂曲》結構小巧玲瓏,沒有 像歷代作曲家在“末日經”上大做文章,反而舍棄了“末日經”。一共有七個樂章,曲調非常新穎優美。正像佛瑞自己說的:“我的安魂曲被人批評說,沒有表現出 對死亡的恐懼,它被人稱為“死亡的搖籃曲”。然而,這正是我對死亡的理解:一種快樂的救贖希望,一種能觸及永恒的未來,并不只是為逝去的人哀 傷......”

 

Gabriel Fauré: Messe de Requiem: In paradisum

佛瑞的安魂曲《天堂》

 

最富神秘色彩的莫過于莫扎特(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-1791)的《安魂曲》了。據說,因為長年的貧困和操勞,莫扎特寫完歌劇《魔笛》已經精疲力盡。有一天,一位穿灰衣斗篷的神秘人登門造訪,委托 莫扎特寫一首安魂曲。神秘人令莫扎特隱隱感到不安和不祥,後來知道這是伯爵瓦爾澤格派來的信使,
想要一首安魂曲在伯爵亡妻的紀念會上演唱。又據說這位伯爵,附庸風雅,酷愛作曲,但天分不高,經常買別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作品,孰真孰假也無從稽考。

    

莫 扎特著手寫這首安魂曲,隨著這首作品的創作,莫扎特的健康也每況愈下。灰衣人定期來檢查進度和催稿,莫扎特病入膏肓,他忽然意識到實際上這是在為自己寫安 魂曲啊!他晝夜不停的寫,生怕生命不夠寫完這部作品。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:“......你知道,創作對我來說至少不比休息更累,況且我也不能無事可 做。我料想有些事情將在我身上應驗。鐘聲響了,我只能用標點符號向你表示......”

 

他死了,最終也沒能完成這部凄 美婉麗,感人肺腑的佳作。這首《安魂曲》應驗,成了他自己的安魂曲。共有八個樂章,寫完第二樂章的第六樂段的第八小節就永遠停下了手。這段“落淚之時”( Lacrimosa )的八小節,一句一字一頓,半音符向上遞升,仿佛是一條通往天國的階梯。第八小節的音符在高處停一下,再向下幾階,似是對世間的留戀,生命的燭光就在此處 熄滅,樂句很完整的結束。

 

莫扎特是上天賜下來的音樂精靈,他只活了三十五年。塵世的生命和作品都似乎未完,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,他已經圓滿完美的完成世間的使命。他的樂曲童真,愉悅,充滿希冀,連臨終的安魂曲也是如此。莫扎特的安魂曲後面幾章由他的學生根據他留下的手稿續完。

   

我靈鎮靜,我心詠唱,愿追思,贊美隨著安魂曲聲,帶來新的希望,快樂理想,燦爛陽光。

 

Mozart's Requiem  Kyrie

莫扎特的安魂曲《垂憐經》

Andrew Lloyd Webber Pie Jesu

安德魯 勞埃德 韋伯的《慈愛的耶穌》